时间:2024-06-06 来源: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前言: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2015年起开始组织实施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青托工程),青托工程是中国科协赋能全国学会、面向32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创新遴选机制和培养模式,打造国家创新人才后备队伍的一项人才服务项目。目前,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成功推荐27位青年人才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学会官网等将陆续展示被托举人风采,敬请关注。
个人简介:余旻婧,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致力于图形图像、人机交互、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曾在T-PAMI, SIGGRAPH, TOG, CVPR, ICCV, CHI, IJHCS等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领域高水平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两项工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6项。研究成果在湖南省博物院、天津市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国内重要文博单位得到部署。曾获得2022年度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 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年度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石青云女科学家奖、2019年度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荣誉。
2014年余旻婧本科毕业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师从刘永进教授。在刘永进教授的悉心指导与支持下,她坚定了自己开展图形图像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的兴趣。如何结合人类认知机制与信息处理方式,设计出更加简洁高效的图形图像处理与生成方法,从而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是她一直以来致力的方向。研究生期间,在导师与课题组同学的无私帮助下,她围绕该方向展开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两项工作入选ESI高被引,为后续的学术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9年博士毕业入职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后,结合课题组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丰富基础,余旻婧开始探索将所学知识与文保领域相结合的可能性,用崭新的呈现方式使古老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她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古琴,古琴作为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首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更好的传播古琴文化,其结合增强现实技术,分别设计了面向大众及古琴初学者的学习系统,帮助用户快速掌握指法并实现演奏位置的准确定位,克服了传统古琴谱识读困难、节奏难以掌握等问题,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提升用户学习古琴的积极性,有利于古琴文化的传承。该研究相关成果在湖南省博物院及天津博物馆进行部署,获得了用户的积极反馈。除了古琴,青铜器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青铜器铸造往往涉及高温操作,直接让用户体验存在安全隐患。余旻婧及团队利用机械臂,帮助用户免于接触高温环境,沉浸式体验青铜器失蜡铸造过程,并制造出个性化的产品,提升了大众学习青铜文化的兴趣。此外,一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汉服文化传播工作也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得到了部署。通过这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她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看到了图形图像技术在文保领域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坚定了继续从事相关研究的信心与决心。
余旻婧非常感谢学会提供的优秀平台,感谢导师与各位专家与同行的指导与建议,才能有机会不断探索科研工作的新的可能性,增强学术成果影响力。谈及未来的科研道路,余旻婧充满了希望。在团队及各位合作老师同学的全力支持下,在文保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她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多的突破,通过不懈努力,利用自己在图形图像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中的经验,为祖国科技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