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6 来源: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前言: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2015年起开始组织实施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青托工程),青托工程是中国科协赋能全国学会、面向32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创新遴选机制和培养模式,打造国家创新人才后备队伍的一项人才服务项目。目前,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成功推荐27位青年人才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学会官网等将陆续展示被托举人风采,敬请关注。
韩晓霏,启元实验室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23年入选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6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学士学位,2022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戴琼海院士,读博期间于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Hari Shroff课题组进行访问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辨显微成像、显微图像重建和数字图像处理等,博士学位论文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近年来以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Lab on a Chip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授权多项国内发明专利和美国发明专利。
韩晓霏认为,参与青托工程项目最大的收获是对于科研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中国科协和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提供的多样化交流活动和合作资源,她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还能直接听取行业内其他优秀科研人员的宝贵意见,思考如何解决当前技术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将智能显微成像技术推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使成像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科学和医学研究。展望未来,韩晓霏表示,自己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在科研工作中追求卓越,并希望能继续依托青托项目相关平台,与更多优秀的专家学者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共同探索科研工作的无限可能和巨大潜力。
兴趣,启航科研之旅
2012年,韩晓霏考入清华大学,本科期间,她通过一次SRT项目踏入戴琼海教授的实验室。在实验室中,她偶然接触到显微成像,并被那些令人震撼的显微图像深深吸引。通过显微镜,人类可以观察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细微的生物过程,揭示自然界最基本、最纯粹的美丽。随着在实验室的时间不断增加,韩晓霏逐渐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并开始参与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对于挑战未知、解决问题的热爱,这份兴趣和热情成为了她科研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破茧,夯实科研基石
本科毕业后,韩晓霏选择留在了熟悉的实验室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深度学习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轮浪潮,实验室也迅速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并开始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显微成像的可能性,这为韩晓霏提供了智能显微成像技术这一全新的研究方向。2019年底,韩晓霏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前往NIH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访问,这极大地拓展了她的学术视野,使她有机会与领域内的国际研究者进行深入交流,并直接参与到最前沿的智能显微成像技术研究中。回国后,韩晓霏继续专注于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在博士阶段,她发表了多篇SCI论文,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毕业论文也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荣誉。
拓荒,筑梦科研未来
2022年,韩晓霏进入启元实验室工作,并将研究重心转向智能显微成像技术和智能医学影像技术的实际落地应用,希望能够通过智能技术、成像技术和医学技术的紧密结合,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关键信息。对韩晓霏而言,智能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是她职业生涯的选择,更是她为人民健康贡献力量的方式。她坚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未来智能成像技术将在医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生命科学和人类健康开辟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