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留住塘河韵 以美学守护生态美”科普活动成功举办

时间:2025-07-28      来源: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近日,一场聚焦温瑞塘河流域水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手机摄影美学的创新融合科普讲座在温州大学城高教博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功举办。本次科普讲堂以“用镜头留住塘河韵,以美学守护生态美”为主题,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图像应用与系统集成专业委员会,数字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承办。活动旨在凝聚社区、高校、科协合力,探索如何让方寸之间的手机镜头,成为讲述瓯越故事、解码塘河生态美学的创新钥匙。

111.png

活动现场

活动伊始,通过观赏镜头下的塘河古建筑摄影和回顾去年实践队的塘河主题视频等精彩作品,那些被定格的瞬间光影,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用随身手机探索母亲河之美的浓厚兴趣与期待。

本次讲堂特邀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智库客座研究员,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胡铸鑫担任主讲,他系统地分享了手机摄影的核心知识与应用技巧。他强调了手机摄影的独特魅力:其无与伦比的便捷性让我们能随时捕捉塘河的动人瞬间——无论是龙舟竞渡的激烈,还是古桥流水的静谧;即时分享功能则让这些画面得以快速传递,感染更多人感受塘河魅力;这份轻松与随性也更易激发拍摄的目的性,引导我们聚焦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情感。

222.png

活动现场

深入讲解中,胡铸鑫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手机特性进行专业构图。他指导大家开启手机相机内置的参考线,作为精准构图的基础,帮助我们有效把握画面平衡。他解析了经典构图法则在手机拍摄中的应用:三分法能让画面比例更显和谐,完美呈现塘河古建筑风貌。对称构图尤其适合在手机屏幕上捕捉古桥的完美倒影,展现塘河水韵。主动降低手机视角,能轻易发现常被忽略的微观世界之美,如苔痕、石纹,丰富文化细节。三角形构图则适用于拍摄岸边灯塔,利用手机广角或标准镜头,让塔身与地面、天空在画面中形成稳定结构,凸显建筑的挺拔感。胡老师特别强调,用手机拍摄人物时,直面互动、捕捉眼神至关重要,传递深刻情感——这是记录塘河人文故事的核心。其蕴含的力量远胜背影,情感才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核心。他还分享了利用手机原生功能进行创意拍摄的实例,如延时拍摄记录大罗山云雾的流动流淌,赋予自然景观动态诗意。微距镜头捕捉苔痕、石板的精细纹理,并提醒大家在手机有限的画幅内,构图尤需懂得取舍、突出主体。胡老师总结道,在手机摄影中,AI算法只是辅助工具,真正的核心驱动力始终源于拍摄者敏锐的观察与深沉的思考。用心发现、记录塘河古建与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胡铸鑫尤为注重将手机摄影与生态保护理念紧密结合。他指出,我们掌中的镜头是记录塘河生态之美的利器,能高效捕捉“水—田—村—文”的融合格局,生动展现如天井垟河“十公里田园观光风景线”般的生态画卷。通过展示苏州河治理前后的影像对比,他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手机不仅是便捷的影像捕捉工具,更是传递生态保护理念、推动公众生态教育的有力载体。城市规划与生态美学的融合发展进程,正需要无数这样源自日常生活的手机视角去见证和记录。

333.png

与会人员合影

接着,由胡铸鑫指导的2025年温州大学数智青荷实践队成员分享了流淌在温瑞塘河中的故事:龙舟竞渡的激昂鼓点、水上婚礼的喜庆红船,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俗记忆;清宁桥的斑驳石板、巽山塔的岁月砖缝,无声诉说着历史的痕迹;永嘉学派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与塘河千年来的实用价值交相辉映。这条母亲河,曾是贯通城乡的血脉,如今是维系生态与文化的绿色纽带,未来必将继续书写与温州城共生共荣的崭新篇章。

本次瓯越科普讲堂,成功架设起校社协同、科普赋能的桥梁。 我们深切感悟到,掌中的手机镜头已超越记录美的工具范畴,它化身为一座连接古今、融汇文脉与生态的科技之桥。当光影在指尖精准定格塘河的千年风韵——那古桥的倒影、灯塔的巍峨、青砖黛瓦的沧桑肌理、微观的生命律动、人文的深切凝望——我们不仅是在创作影像,更是在用科技的视角解码文化基因,以数字化的方式赓续历史文脉,并肩负起共同守护这条母亲河生态与文化生生不息的庄重使命。 让每一次快门的轻响,都成为我们传承瓯越文化薪火、共建生态家园的动人回音。



Copyright © 202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