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月】CSIG青工委委员张永飞教授走进人大附中开展“全国科普活动月”系列讲座

时间:2025-09-22      来源: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新学期伊始,为积极响应全国科普月活动号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人大附中)联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青年工作委员会、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为高一年级开设了人工智能系列科普课程。CSIG高级会员、青工委委员、科普与教育工作组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张永飞教授积极响应并精心准备,为人大附中高一学子连续开展《飞行器视觉信息智能处理》、《探秘人工智能》两场科普讲座。

2025年9月8日下午,张永飞教授走进人大附中校园,为同学们带来首场题为《飞行器视觉信息智能处理》的科普讲座。本次讲座以“飞行器+视觉信息+智能处理”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激发了同学们对前沿科技的浓厚兴趣。

1758511381775222.png

活动现场

张教授从“什么是飞行器”入手,图文并茂地讲解和展示了航空和航天的区别,航空器、航天器、火箭与导弹的分类与特点,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实物图片,让同学们对飞行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随后,讲座重点介绍了“视觉信息”的重要性和典型应用。张教授通过新冠测体温、视频监控、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一个个实际典型案例,展示了视觉信息在安防监控、灾难救援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在“智能处理”环节,张教授以同学们熟悉的视觉技术应用——如人脸识别、语音助手、自动驾驶等为例,巧妙类比人类的感知与行为方式,引出人工智能“看懂、听懂、运动、思考”四大能力。他还展示了北航团队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包括无人机目标检测、月球陨石坑检测等实际项目,让同学们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在飞行器信息处理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强大实用。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张教授利用一系列典型应用案例,配合着一帧帧活泼、引人入胜的视频和图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与热情。同学们踊跃发言提问,课堂氛围热烈,纷纷表示期待下次报告内容。

1758511443718297.png

学生活跃提问

9月15日,张永飞教授如约走进人大附中开展第二讲《探秘人工智能》。本次讲座以“什么是人工智能”为起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并通过“看懂、听懂、运动、思考”四个维度,类比人类的智能行为,帮助同学们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如何模拟超越人类的能力。

其次,张教授通过有趣的互动问题引发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机器具有智能?在此基础上,张教授介绍了图灵测试的原理,还分享了图灵奖的荣誉意义,特别提到华人得主姚期智院士的成就,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随后,张教授围绕如何让机器具备智能、人工智能有哪些学习方式等内容展开,通过通俗易懂的阐述,结合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医疗影像等实际应用场景,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让同学们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影响力。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提问互动。针对同学们“我们能做些什么”、“人工智能是否会有情感”等疑惑,张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并推荐了多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AI科普书籍,鼓励同学们立足现有课程特别是数学和编程等课程,为未来深入AI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系列讲座是CSIG青工委积极响应“全国科普月活动”号召的代表性举措。张教授讲座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科技视野,也让他们感受到人工智能与航空航天结合的无限可能。系列科普讲座将为高中学子们播下科学的种子,激发青年一代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opyright © 202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