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08 来源: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2024年9月23日下午,正值全国科普日之际,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数字文化遗产专委会副主任、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理事长、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耿国华教授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4J301教室为2024级计算机类新生带来了题为“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科普报告。
图 1 耿老师作科普报告
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血脉、智慧、神韵和气质。文物不仅要守得住、还得“活”起来。耿国华教授说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让文化遗产活在数字时代,让文化产业火起来,让文化遗产联通历史和当下,以敬畏之心珍视文化遗产,匠心呵护、创新活化,才能真正把根留住。”
耿国华教授介绍了30年来将信息技术与文化融合,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的标志性成果。研制点状、复曝光和智能三代文物扫描仪,支持原真快速建模,第三代扫描仪自动化、高精度的特性使整个扫描过程无需人工操作,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后续的文物修复、研究和展示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数据;创立颅面形态信息学,实现基于科学数据的古人颅面复原,比传统手工复原更科学、精准、便捷;创新破损文物虚拟修复技术,引领文物修复技术革命,使历经沧桑的文物重焕生机;研发虚拟现实新技术,开拓公共文化展示新途径,让文化传播更便捷;研发数字博物、虚拟博物、智慧博物三代博物馆系统,助力博物馆管理现代化。
图 2 活动现场
在报告的尾声,耿国华教授指出“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承载着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这条道路上,我们都是并肩作战的伙伴。历经百二十年风雨兼程,六十载春秋的辛勤耕耘,我们应当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有力工具,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领略信息的魅力,发挥信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