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大连理工大学-146

时间:2025-09-22      来源: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2025年8月30日,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大连理工大学站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于学生创新实践中心206会议室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海洋感知与自主系统等领域的前沿问题。

 

活动现场

上午9点,会议正式开幕。首先由大会领导致辞,欢迎与会嘉宾并简要介绍研讨会的背景与意义。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钟铉教授致辞

 

全体与会嘉宾合影

 

董军宇教授作报告

中国海洋大学董军宇教授作首场报告。他介绍了在复杂恶劣的海底环境中,传统水下成像手段难以实现高精度三维测量,而声学成像又无法获取高分辨率纹理信息。团队研发的水下光学高精度三维成像装备,具备毫米级精度,探测距离、分辨率、耐压深度、采样速率等多项性能指标有望超越国外同类产品,并可灵活搭载国产潜器。其应用覆盖海洋工程设施检测、海洋生物三维形态分析,以及水下考古中的高精度测绘,为推动海洋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陆慧敏教授作报告

东南大学陆慧敏教授报告了环境感知在海洋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她指出,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感知方式使机器人能够准确理解周边环境变化,为自主决策提供关键依据。报告不仅回顾了具身环境感知技术的发展脉络,还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了海洋机器人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感知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海洋智能装备的自主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新思路。

 

孙健教授作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孙健教授介绍了无人机在国防、农业、灾害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重点聚焦飞行轨迹规划这一核心问题。他系统讲解了最优控制与强化学习在无人机自主飞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时间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深度强化学习的避障竞速飞行、分解策略与连续评价结合的强化学习方法,以及无人机激进飞行轨迹规划等。他强调,这些前沿探索为无人机的高效、安全、自主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玺教授作报告

浙江大学李玺教授在下午的报告中,围绕人工智能中的多模态生成与理解展开深入剖析。他从多模态特征表达的发展历程谈起,介绍了团队在视觉语义分析与生成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重点展示了视频生成驱动的可实时交互世界模拟器的构建潜力。该模拟器能够生成符合物理规律的动态视频序列,为决策、仿真和内容创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他还特别指出,实现高效性、可控性、时序一致性与物理合理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挑战。

 

程龙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程龙研究员作了压轴报告。他介绍了柔性触力觉传感技术在健康监测、康复医疗、体育训练、娱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并强调其在具身智能操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报告详细阐述了可拉伸柔性应变与触觉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以及触力觉传感器的即插即用方案,指出当前高灵敏度、柔性与稳定性仍是亟需攻克的技术难题。他的研究为实现具身操作中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提供了技术突破。

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涵盖了水下成像、海洋感知、无人自主系统、多模态建模与具身操作等多个方向。与会专家的报告引发了热烈讨论,参会师生积极互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通过此次交流,不仅展示了国内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也为未来的学科交叉与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Copyright © 202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