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30 来源: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为顺应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时代趋势,推动动画、游戏与智能影像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25年6月22日下午,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主办,CSIG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和天津美术学院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联合承办的“新时代动画、游戏和智能影像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论坛”在天津市河北区圣心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本论坛旨在依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平台优势,汇聚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与行业代表,围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动画、游戏与智能影像艺术的课程体系改革路径、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前沿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协同机发展制展开深度研讨。通过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促进理论研讨与实践经验分享,探索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创新范式,提升学生综合创作能力与实践转化水平,构建更具前瞻性与适应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而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论坛由天津美术学院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余春娜教授担任主持,在她的开场中,指出了我们正处于媒介逻辑深度演化、内容边界不断拓展的关键时期,艺术教育亟需以全新的视角重塑“实践”、“融合”、“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本次论坛正是以此为主题,聚焦动画、游戏与智能影像领域中的课程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机制及应用型人才结构优化,共话教育革新,共探未来图景,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动能与实践路径。同时,她对莅临本次论坛的全国高校与行业的专家学者、天津美术学院的校院领导以及相关专业的负责人、以及天津美术学院科技美术设计创新作品大赛组委会成员以及动画、游戏、智能影像的骨干教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余春娜教授主持启幕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来自全国顶尖高校和行业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天津,共同围绕新时代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莅临嘉宾
1、主旨演讲|李剑平教授:在融合与革新中拓展动画教育的未来边界
论坛首位演讲嘉宾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与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剑平教授。作为中国动画教育领域的重要推动者,李教授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动画电影创作实践与智能影像人才培养”的主题,分享了北电动画学院的阶段性成果与深度思考。
李剑平教授系统性的分享了动画学院近年来在动画电影制作、角色设计、场景构建、技术融合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特别是在原创动画长片、跨媒体叙事、传统文化激活与数智表达方面,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与产业适应力的创作体系。他强调,动画不应被视为纯粹的技术艺术,而应是一个联结美学观念、文化意涵与社会叙述的复合载体。李教授指出,智能影像时代的到来,让动画教育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要持续深化技术演进对动画生产流程的改造,如AI辅助建模、动作捕捉与虚拟拍摄等;另一方面,则需重新定义“动画人”的能力模型,从单一工种转向跨界创作者与系统型思维者的培养逻辑。他分享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改革探索,例如以“项目制教学”为核心,通过电影级别的联合创作实践,让学生沉浸于完整制作流程之中;同时引入产业级标准与科技前沿,打通技术研发、艺术表达与内容运营之间的壁垒,助力学生在创作中积累真实经验,在磨合中形成专业判断力。
李剑平教授作报告
2、主旨演讲|淮永建教授:AI时代的艺术重构与创意协同新路径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码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淮永建教授,带来了一场聚焦“AIGC与未来艺术教育创新路径”的精彩分享。他从技术前沿出发,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与未来图景,为在场师生和专家提供了启发性的思维框架。淮教授指出,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算力+AI+大语言模型”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之中。人工智能,特别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已经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正在成为艺术创作的主动参与者。从AI绘画、AI作曲到AI数字人、虚拟场景生成,AI正重塑创作流程、审美逻辑与内容生产机制。他以正在主持的“古树博物馆数字化项目”为例,详细展示了AI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创新应用。该项目通过多模态数据建模与AI生成技术,将千年古树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沉浸式交互视觉体验结合,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叙事的跃迁。在该过程中,AI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更激发了以“知识+视觉”为核心的数字叙事新模式。
淮永建教授作报告
3、主旨演讲|贾云鹏教授:数字艺术时代的设计转向与人才能力重构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美育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贾云鹏教授带来了题为“数智融合时代的设计教育新思维”的主旨演讲。他以广阔的战略视角和深厚的技术洞察,聚焦数字艺术发展的历史演变、AI技术的平民化趋势以及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路径,为现场嘉宾带来深刻启示。贾教授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由数字技术共同驱动的时代”。所谓“数字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媒介形态的更新,更是一种技术、表达形式与思维方式的全面融合。他从三个维度概括了这一演进过程:一是技术的进步,二是载体的更新,三是表达的拓展——三者交汇,共同塑造了今天我们所处的智能艺术生态。他强调,在国家政策支持与产业需求牵引下,数字艺术正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AI已历经三次发展高潮,也对应了三次技术与教育结构的系统性调整。如今的AI正朝着“平民化”、“民主化”的方向迅速普及,从阿里的AIGC一站式云创平台到AI视频剪辑工具,创作方式正逐步转向自动化、协作化、云端化。我们正走向一个“云设计”的新时代。
贾云鹏教授作报告
4、主旨演讲|郑屹教授:AI驱动的情感交互与虚拟共情新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的副教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负责人郑屹教授,以前沿技术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带来了题为“多模态共情与AI交互设计”的主题分享。他以一系列融合AI与艺术创作的教学案例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拓展互动体验的情感维度,并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与学习质量。郑教授分享了多个由其带领学生完成的AI交互项目,涵盖了快速建模、AI生成游戏、智能交互体验等多个方向。他特别介绍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实验项目——“多模态共情虚拟宠物”系统。该项目旨在构建一个能与人类共享现实情境、进行情感交流的虚拟智能体,以实现“技术辅助下的情感陪伴”。这一虚拟宠物系统具有以下四大核心特征:1、 平行世界的情绪伙伴:系统构建了一个“情绪镜像空间”,虚拟宠物可实时映射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成为“陪伴式存在”,为学生缓解孤独、调节情绪、释放压力提供支持。2、心理学理论驱动的智能体建模:项目将行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理论与AI建模结合,打造具有人格特征、情绪响应与学习能力的“可成长型”虚拟角色,从而实现更接近人类的情感交互。3、多模态生成机制:系统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融合语音识别、情绪计算、动作生成等技术,实现语音、文字、视觉等多通道的信息理解与情绪反馈,使虚拟宠物具备“理解人”“回应人”的能力。4、多模态数据集训练支持:团队构建了涵盖视频、语音、文字等多模态对话场景的数据集,为系统“训练共情”提供丰富语境支持,从而提升其在真实互动中的自然性与情感深度。
郑屹教授作报告
5、主旨演讲|魏昀赟教授:数字文化融合中的设计实践与原创路径重建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博士、美国休斯顿大学计算机图形科学联合培养博士魏昀赟教授也带来了一场紧贴实战、深入文化、跨领域融合的精彩演讲。她以“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数字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为切入点,分享了教学与科研团队在“产教研协同”“文创原创生态构建”等方面的探索与成果。魏教授指出,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文化创意不再局限于二维传播,而是进入到以交互体验、虚拟重构和数字沉浸为特征的新阶段。在此趋势下,艺术教育不仅要适应技术,更应主动介入文化内容的再设计。她结合所在学院实践案例,分享了文旅融合中的“交互+交通特色”与“数字+文化基因”双引擎路径,强调学科间的深度交叉如何赋能学生的实战能力。
魏昀赟教授作报告
6、主旨演讲|刘高峰教授:混沌与秩序之间,智能影像艺术的可能性探微
天津美术学院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摄影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高峰教授,以《混沌与秩序——浅谈智能影像艺术的可能性》为题,带来了一场兼具哲思与技术洞察的演讲。他以时间为轴、技术为维,深入剖析了当代艺术所面临的范式转型,并提出了对未来影像创作与艺术教育的思辨性主张。刘教授指出,技术变革从来不仅是工具层面的更新,更是一场关于视觉认知方式与文化建构逻辑的深层革新。从摄影术的诞生,到数字影像的兴起,再到如今AIGC、计算机视觉和多模态感知系统的广泛应用,我们正见证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新文艺复兴”。他强调,智能影像艺术不仅拓展了创作手段,更重塑了艺术的逻辑结构。在AI辅助构图、自动剪辑、图像风格迁移等技术的加持下,艺术家面临的不再是“如何实现”,而是“如何赋义”。创作者的角色,正从单一的表达者,转向与技术共同协商的内容生成者。这种“多源共创”的模式为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也引发了深层次的哲学与伦理问题。
刘高峰教授作报告
7、主旨演讲|冯雪宁教授:聚焦产业对接,重塑游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天津美术学院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动画系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动画艺术学博士冯雪宁教授,以《聚焦实践导向:游戏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为题,围绕当前游戏艺术设计教育的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逻辑,总结并分享了天津美术学院在该领域的最新建设成果与教学反思。冯老师首先从国家政策与产业发展趋势出发,概述了全国范围内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他指出,随着数字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游戏作为融合艺术表达、技术支撑与用户体验的核心载体,已成为推动新型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国家相关政策频频释放利好信号,也为高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与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天津美术学院紧扣行业脉搏,近年来积极推进游戏艺术设计方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冯副教授回顾了学院在师资队伍、课程架构、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并指出该专业的核心任务是以创意设计为基点、技术融合为手段,培养具备产业敏感度、审美判断力与系统表达力的应用型游戏艺术人才。
冯雪宁教授作报告
8、结语
本次“CSIG 2025年新时代动画、游戏和智能影像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论坛”在思想的激荡与经验的交汇中圆满落幕。来自全国多所高校与行业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艺术教育的前沿趋势与实践路径,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无论是对智能影像创作伦理的反思,还是对AI辅助设计的实操探索,亦或是围绕游戏艺术设计的人才结构重构,都展现了当下艺术教育对科技革新与文化自觉的双重回应。论坛不仅是一次知识分享的盛会,更是一场价值认同的凝聚。它汇集了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者与创作者,在“融合、创新、实践”的主题指引下,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能力标准与行业协同机制。大家一致认为,面对生成式AI、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的浪潮,艺术教育唯有主动变革、持续生长,才能真正走在时代前列。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